加入收藏 | 学院首页

王立胜:科学认识和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

作者: 时间:2023-11-06 点击数: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4期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科学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得出的科学经验,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钥匙。

一、科学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

战略和策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

战略和策略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战略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一种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宽广视野下主动谋划当代重要工作的高超眼光和能力。策略具有自觉性、阶段性、局部性和灵活性,可以因时、因地、因势自觉调整相应举措以服务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战略和策略相互作用。战略决定和统领策略,可以决定策略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策略服务和实现战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另一方面,战略和策略相互依存。战略和策略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只有远大战略而没有具体策略就容易陷入空想,只有短期策略而没有长远战略就容易陷入妄想,任何试图通过照搬照抄、投机取巧的方式就能轻轻松松、一劳永逸地实现现代化的想法都是幼稚的。没有整体的现代化战略布局,各项策略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主心骨;没有适宜而有效的践行现代化的实施策略,战略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生命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战略和策略相互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大战略,它对于全国各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来说,规定着整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表现为总体性、长远性、全局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具有策略性的一面,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更宏大奋斗目标来说,又是现实路径和具体抓手。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战略和策略之间的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又生动地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伟大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具有长时域、宽领域、全疆域的普遍性特点。同时,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实践策略又具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特殊性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和策略是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科学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些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只顾照搬照抄西方的现代化蓝图,而忽视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实现策略,最终不仅没有走向现代化,反而造成社会动荡和历史倒退,酿成“好树结恶果”的惨剧。

二、全面把握正确运用战略策略的重要经验

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总结好、运用好。

把战略的主动性和策略的自觉性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注重总结历史规律、把握战略主动,善于把战略的主动性和策略的自觉性统一起来处理问题。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体现了战略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毛泽东强调,这个现状是当前较长一段时间开展工作的立足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页)。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这种战略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善于预见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毛泽东基于对时代大势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以“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战略目标。同时,战略的主动性需要策略的自觉性。现代化战略目标确定以后,中国共产党自觉探索策略。这个过程既丰富发展了战略的内容,又找到了分步走的科学策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确处理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战略引领策略的主动性和策略服务战略的自觉性的实践特征。

把战略的长远性和策略的阶段性统一起来。战略的长远性是战略主动性、前瞻性的进一步体现。无论是从现在看历史,还是从历史看现在,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与实践探索都是超前的、大胆的、长远的。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始终有着目光长远的战略规划。在本次开班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一百多年的四个历史阶段进行阐述和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的长远性。同时,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各不相同的工作重点和策略任务,并且在每个阶段都作出了相应的贡献。这种策略的阶段性就是策略自觉性的生动体现。从“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此后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会研究细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现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和实践探索从来都是目光长远的。在长远战略目标和具体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前后相继的奋斗历程,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把战略的全局性和策略的局部性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涉及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毛泽东曾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1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好战略和策略这种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条基本内涵和九条本质要求都体现着战略的全局性特征。这种战略的全局性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中国版图上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要求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且发展质量更高、发展内容更全面,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在这种战略全局下,抓好局部性的策略实施从未缺场。就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实践策略也不相同。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立足当时社会发展实际,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努力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并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这正是我们党善于把战略的全局性和策略的局部性统一起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战略是涉及长时域、宽领域的大问题,这种特性要求战略的谋划要科学严谨、全面得当,战略的落实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战略的主动性、长远性、全局性也决定了其原则性和稳定性,策略的自觉性、阶段性、局部性决定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的重要经验,才能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四个历史时期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复杂环境中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对策略,取得一个个阶段性、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一经确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牢牢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其科学内容、调整改进其策略任务,在实践中得出了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三、深刻把握科学处理战略和策略关系的实践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大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矛盾的观点,增强忧患意识,在保持战略清醒中科学谋划策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来讲,中国式是与西方式、苏联式相区别,现代化与过去相区别,这些对比和区别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特征。没有其他现代化模式作对比,中国式的特色和优势都得不到彰显;没有过去作对比,现代化就失去论证的必要。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中国式与西方式、苏联式是相联系的,现代化与过去是相联系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继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普遍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术语中,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和处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分清敌人和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并根据国际和国内局势的发展科学把握各类矛盾的变化。此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及时准确地判断该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以此为基础制定发展策略,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之所以能够在荆棘遍布、矛盾丛生的环境中一路高歌奋进,并创造无数历史奇迹,都与我们党善于把握和处理矛盾的艺术分不开。“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仍然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清醒,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了然于胸,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此为基础科学谋划战略策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法举措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科学引导矛盾向有利的一方转化。

坚持实践的观点,立足实事求是,在保持战略自信中稳步推进策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它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通过实践调查深入研究分析客观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努力达到对事物更加触及本质、更为全面科学的真理性认识。

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事业的成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是靠求真务实、靠实事求是起家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科学制定战略策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有效推进战略策略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科学战略策略,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我们党的工作就失去了依靠,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立足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研究事物,并积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认知,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增强战略自信,在反复探索中不断检验策略、完善策略、推进策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

坚持发展的观点,洞察时代大势,在保持战略主动中高效推进策略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成绩以及展现的现代化新面貌体现了这一点。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致力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时刻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深入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科学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前途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洞察时代大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探索以构建小康社会为基本内容然后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提出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思想,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善于在洞察时代大势中把握战略主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高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策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乘风破浪,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供稿审核:杨沼佩

审稿、编辑:臧葳

终审:陈金宝



地址:济南市章丘区文博路2号 邮编:250200 电话:0531-66778082 Email:qlnuwdxy@163.com
Copyright 2016 环球体育拉齐奥网址(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